2020年10月30日下午13时,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主办的第六期学术沙龙活动,在腾讯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反全球化运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次学术沙龙我们有幸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宋伟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赵洋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黄琪轩副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任晶晶研究员,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副院长于海洋教授担任主持人。参加此次沙龙的包括金沙部分师生以及来自其他高校的学生共一百六十余人。
谢韬教授首先就“美国的民粹主义:反全球化还是反‘美国例外’?”这一命题发言,谢韬教授指出美国的民粹主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左右翼之争、上下之分以及已经由传统的精英与人民的二元对立转变为精英和少数族裔的联盟与人民的三元对立。谢韬教授认为民粹主义的核心不是反自由贸易,其核心是使美国变成民族国家而非移民国家。美国的民粹主义有经济因素的支撑,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国白人群体的威胁感知增加。
随后,宋伟教授在现实主义视角下分析了反全球化运动,从全球化损害战略利益、经济全球化丧失国际政治基础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三个方面解释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原因。宋伟教授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反全球化不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将会是强有力且占优势的一种潮流;二是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反全球化思潮的核心理念是民族主义而非民粹主义。
赵洋教授指出民粹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最初主要出现在美国和俄罗斯,而当代民粹主义的发展最早出现在拉丁美洲。民粹主义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政治思潮或社会运动纲领,其核心价值是认同人民、信仰人民、关注人民。当代民粹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反传统、反权威、反建制且反全球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新技术发展催生大众的“政治觉醒”、全球化催生了很多社会和政治问题。当代民粹主义导致了国家认同的多元化和国家身份的复杂化,对全球治理构成严峻挑战,且加剧了国际冲突爆发的危险。
黄琪轩教授则从产业-金融联系的角度,以美墨、英美与德日为例探讨了不同国家反全球化的差异。黄琪轩教授指出发达国家大都是资本丰裕、劳工稀缺,均有民粹主义与反全球化压力,但是程度差异很大,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安排的不同。产业-金融联系疏远、劳工稀缺的英美的反全球化最严重;产业-金融联系紧密、劳工稀缺的德日的反全球化程度中等;产业-金融联系疏远、劳工丰裕的墨印的反全球化程度不高;产业-金融联系紧密、劳工丰裕的中国则是积极支持全球化。
最后,任晶晶教授从现实政治和中国的角度探讨反全球化,指出从国际政治四百年来其本质没有变,世界体系仍然是丛林体系,基本的国际政治单元仍是主权国家,因此主权国家仍应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国家、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资源与权力博弈使得中国外交决策的主体多元化,因此中国的民粹主义也有所抬头。积极参与全球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之源,在新时代中国应为世界谋大同。中美之间的竞争已经变为道路和制度之争,而中国崛起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启了大规模传统型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在讨论环节,六位老师就反全球化、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交流,在提问环节,各位老师分别就民粹主义如何影响国家对外政策、民族主义的归类、不同地区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为同学们做了颇具启发性的解答,最后于老师再次感谢五位老师的倾情分享,此次学术沙龙活动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