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晚间,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以线上方式举办了政治理论与公共事务工作坊第二十二期学术活动。
本次讲座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治学会秘书长郝亚光老师担任主讲人,作了题为“治水社会:被东方专制主义遮蔽的社会治水”的主题报告。金沙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副主任、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政治学系副主任马雪松教授担任主持人,参加者包括金沙研究生及博士生和本科生以及国内其他高校师生共一百二十余人。
首先,郝老师指出水是生命之源,亦是国家之源。今年的汛情将治水社会再次拉回到学术视野,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新的认识。
在介绍了魏特夫设定的治水社会后,郝老师对其提出的“治水社会―东方专制主义”的互动逻辑表示质疑。紧接着介绍了中国的四种降水区及其产生的治水需求,通过深度调查发现了大量被遮蔽的治水事实,这与魏特夫的设定不符。
郝老师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中国有着丰富的治水模式,包括以沟渠、水塘、河流、水堰、堤垸、水井为中心的多种模式。中国也有着各种类型层次的治水组织。郝老师以干旱地区的坎儿井、半干旱地区的西藏冲康庄园、半湿润地区的山西新绛县和湿润地区的江西九江丰乐村为例,讲解了不同类型层次的治水组织及其治水方式。这些治水组织即次生型治水共同体,并构成了治水社会。
最后,郝老师得出结论,即由于国家治水缺位,传统中国并非是魏特夫认为的国家主导的治水社会,而是以社会为主体的治水社会。这种治水社会内生于社会治水的实践,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自治性和主动性。高度自治的治水社会不但造就了国家治理的根基,而且支撑着一个大规模文明体的持续。在社会自我治水过程中,既塑造了中国的社会性,又塑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治理形式与结构。
马雪松教授在评议环节中指出,治水社会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次讲座在一定意义上把社会治水的实践议题从富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观点中“拯救”出来,呈现了村庄研究、田野研究、历史研究复合视角的比较优势。马雪松老师表示,郝亚光老师的报告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理实并茂,基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的跨学科想象力,运用新颖的研究视野和独到的问题意识,针对学界成论和前人定见做出自身知识贡献,这种守正创新、实践求真、团队攻坚的研究抱负和可观成果值得高度肯定。
郝老师在问答互动环节与同学们进行了有益互动,提出的问题与解答都有助于对治水社会进行全面的、全新的认识,讲座在热烈的交流探讨中圆满结束。